Tomac這個牌子你可能不熟悉,但K1010應該就很多人聽過,其實K1010是John Tomac替Kenda代言的Nevegal外胎的編號名稱。如果是有點歷史的玩家對John Tomac這個名字應該都很熟悉,甚至他本人也曾到台灣來訪問過。
John Tomac是一個很獨特的選手,從BMX項目發跡,卻能在XC與DH兩種比賽都具有奪冠實力,甚至也在歐洲比過公路車賽。他能在同年(1991)拿下XC世界盃冠軍、世界錦標賽XC項目金牌與DH第二名的成績。1992年獲得XC世界盃第二名,在DH世界錦標賽前半場領先對手3分鐘,卻因為撞上一個橫越賽道的觀眾,讓他的輪子整個歪成洋芋片,即使如此最後還能拿下第二名的成績。在他的生涯期間所拿下,不論XC或是DH,世界盃單場與美國國內賽冠軍更是不計其數。
John Tomac代表的是一代的美國傳奇,然而Tomac這個牌子卻並沒有這麼順遂,曾經轉手過兩次,中間也作過一些莫名其妙的車子,這台Six shooter可說是其中的代表作。
這回Tomac的捲土重來是由Joel Smith主導,曾經擔任過manitou品牌行銷經理,一個具有12年車界資歷的老鳥。Tomac本人則是提供設計上的意見與開發階段的車架測試。Snyper的主要設計師是David Earle,這名字你可能不熟悉,但他設計過的車架你絕對不陌生,Specialized P3、Santa Cruz Nomad與Blur,都是他的作品。這次的Tomac有什麼不同,從這台Snyper上面就可以找到答案。
車架結構第一眼看到是BB周圍獨特的盒狀造型,這樣的作法有兩個用意,一是讓前變速器裝置在後搖臂,可減低變速器在行程作動時受到的干擾;另一個好處是增加BB周圍的結構剛性,但缺點就是這麼獨特的外觀可能會讓不喜歡的人因而卻步。
車架採用固定轉點設計,跟575類似使用碳纖後上叉,減少一組轉點的使用。雖然結構看起來很類似,但在推動避震器連桿配置的差異,進而產生不同的槓桿比變化,讓這兩台車有完全不同的個性。
從Snyper槓桿比變化曲線來看,相較於575,Snyper的前中段幾乎沒有變動,到後段才有比較明顯的下降率趨勢,這樣的配置是為了配合氣壓避震在後段的上升率。Snyper騎起來沒有575那種沙發般的舒適感,由於它的中段行程仍維持一致的槓桿比,避震感覺比較紮實。若比較後輪軸軌跡,Snyper有較為後傾的特性,這是由於轉點位置比575高了一些,相對踏板回擊的情況也比較明顯。
騎乘心得
這台Snyper花了我一段時間才找到最佳設定,重點在於前叉不能太長,一開始裝160mm的前叉,騎起來角度不管上坡下坡就是怪,繞了一圈才發現原先設計的140mm前叉就是最佳的配置。
這次騎的是樣品版車架,後避震要自己生,所以裝上了X-fusion O2 PVA來試。由於PVA比原車配置的大氣室版RP23的上升率發生得較早,所以感覺行程沒有完全發揮,才又改裝彈簧後避震。雖然是後段槓桿比是下降率的設計,不過這支配的彈簧磅數在我的體重用起來稍硬,所以也不會有觸底的困擾。
把前叉長度降回140mm之後,整台車在瑪家的下坡道一整個活了起來,不管是過彎還是下障礙,Snyper都讓我很有信心,下坡速度比起同行的170mm行程車款絲毫不遜色。如果這趟騎的是575的話,我想我沒辦法騎得這麼快,看來Snyper多出來的重量成功地反映在它的車身剛性上。雖然同是AM車款,Snyper的用途更往FR端靠攏,或許避震感覺沒有575那麼舒適,但如果有飛飛跳跳的用途,那Snyper會比較適合你的騎乘風格。
上坡時中盤的效率都還不錯,即使不開踩踏平台也不太吃力,如果是用到小盤,那還是建議踩踏平台開一下,我發現有些車友好像會為了廠商的廣告詞而賭氣,死都不開踩踏平台,東西有的功能就是要好好發揮它才不會浪費。
特殊的盒狀結構,比起抽管這要比較費工得多
推動避震的連桿則是兩面貼合起來的
雖然不代表焊點強度,但整齊的焊道總是比較賞心悅目
碳纖維後上叉,中間的橋狀結構與後上叉是一體的
特製的Tomac座管束,不過快拆鬆開時太過鬆動了,有點不方便
比起575我比較喜歡這台給我的感覺
感覺過彎極限比較大
可是設定我還是認為氣壓比較適合這台
彈簧整體還是太重
我的前車就是tomac special 98 pro…,此車也是我所喜歡的…但2010 的SNYPER 有些改變…是否有比較好呢?
2010 Snyper的主轉點位置看起來沒改,但把Carbon後上叉改成鋁合金材質,為了吸收後三角作動時的變化,在後上叉跟後避震連接點之間多了根小連桿,這可能讓槓桿比曲線有些許變化,這還是需要清楚一點的圖形來建模型跑一跑才知道。
目前可以確知的好處是因為後上叉改鋁合金,因此建議售價有比較低 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