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omson Elite座管

之前個人一直抱持著"如果是不會動的元件,那能達到它的功能就可以"這樣的想法。若依照這原則,那像龍頭、把手、座管、快拆…這些小零件就不用那麼講究了,投資在這上面大多只能得到一點點的重量減輕而已。

依照這原則像Thomson這種高價的座管應該跟我無緣才是,但這次實在是被之前的Raceface座管給激到,不僅座管太粗,要塞進車架都很勉強,更不用說要調整高低時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行。最大的問題是固定螺絲太長,導致座墊鎖到最緊還是會前後搖晃,而固定座墊的上蓋也在使用不久後掉下一小塊來,真是越用越度爛。

剛好聽車友說單車喜客Thomson產品正在特價,乾脆就多花點錢,看看這玩意是不是真的那麼神奇。

 

當東西到手時,馬上就覺得這跟一般座管是另外一個等級的東西,構造簡單但加工可不容易,座管主體是一體成型,沒有一般座管可能在接縫脫落或斷裂的危險,也可以節省一些重量。跟車架接觸部份是CNC表面加上陽極處理,在變更座墊高低時再也不用那麼出力了。天平式的角度調整設計真的是很方便,再也不用為了調到某個角度還得動到座墊位置,座管跟座墊軌道接觸面較一般長,夾置強度也因而提昇。

雖然座管我認為還是不用講究的零件,但如果你的座管真的不好用,那花多點錢買Thomson座管,從此以後就不用再煩惱座管的問題,一個好的零件不就是要做到這樣嗎?

相關資料:
Thomson Elite原廠網頁 

我討厭 ‘off-road’

"搞什麼鬼,那你之前寫那一堆東西是三小?" 我想這該是大家看到這標題的第一反應吧?別誤會,這裡的"off-road"指的是這個單字,而不是off-road的活動。

先不論一些奇怪的寫法或錯誤的縮寫,像off load、OR、歐福肉…這些,我在台灣論壇看到這個單字的機率,可是國外的好幾十倍,MTBR上一整天發的文可能還找不到幾篇裡面有用到這個單字。或許你會想這該是好事,代表台灣重視off-road的活動,是國外的好幾十倍。

可惜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

先來談談國內腳踏車界奇特的發展,在國內腳踏車活動的最大宗不是公路車,也不是登山車,而是Touring或Treking。媒體也著重於哪裡開了腳踏車道,哪個名人去環島了….這類的報導。更讓大部分的人以為騎環島、公路旅遊就是腳踏車運動的常態。

偏偏登山車比起公路車,不管在價格或是外型上都較為平易近人,Touring的車友大多都選擇登山車來騎。也難怪上回去車展會有廠商說出"專業的都是玩公路車,騎登山車的都是玩票"的評論。

這也不能怪Touring的車友,其實我也很佩服他們隨隨便便都可日行百里的腳力,但誰叫這些大廠設計給Touring用途的套件都很遜,所以才會出現高檔MTB車架與零件配兩條光頭胎這樣的配置。

 

也因為要跟Touring區別,真正在mountain biking的車友只好去擁抱off-road這個單字,即使這個字很多餘,就像去衝浪還得特地說on-sea一樣地多餘。大家可以看看XC、AM、FR、DH、DJ、SS,哪一個騎乘風格是在公路上進行的?怎麼騎登山車預設是在公路上,off-road還得特地說明,這樣好像變成了奇怪的人才會去做的瘋狂運動…

所以我要說的是…

身為一個MTB基本教義派,實在有必要出來倡導一下,大家能盡量少用off-road這個詞,因為那本來就是登山車該走的路,特地強調出來反而把這個運動給做小了。騎著登山車在公路上跑的那是另外一種運動,叫Touring或Treking,不是mountain biking。如果你認同這個理念,也請把它介紹給你的車友,讓on-road這個詞越來越常見,而off-road也越來越罕見。

最後以Wikipedia裡面的mountain biking條目作為結尾:
Mountain biking entails the sport of riding bicycles off-road, often over rough terrain, whether riding specially equipped mountain bikes or hybrid road bikes.    —- Wikipedia